2025 年 7 月的一个周末,惠州大亚湾泷珀花园售楼处被香港车牌的保姆车围得水泄不通。穿着西装的中介举着 "40 万全款买一房" 的牌子穿梭其中,操着粤语的购房者挤破头往里冲 —— 这不是某个楼盘的促销活动,而是李嘉诚家族向香港人抛出的 "楼市炸弹":一次性甩卖大湾区 400 套房源,最低总价仅 40 万元,相当于香港同面积住宅首付的三分之一。
"在香港,40 万港元连个厕所都买不到!" 刚签下认购书的香港市民陈太举着号码牌激动地说。她买下的 51 平方米一房一厅,单价 8632 元 / 平方米,而同款户型 2020 年开盘时备案价高达 1.4 万元 / 平方米。这场被长实集团称为 "大湾区双居生活计划" 的促销,实则是一场酝酿了 26 年的资本套现游戏。
第一章:从捂地大王到清仓能手
东莞海逸豪庭:25 年囤地赚 38 亿
翻开东莞海逸豪庭的历史,堪称李氏家族 "低买高卖" 的教科书案例。1999 年,和记黄埔以每亩 15 万元的价格拿下 7000 亩土地,规划建设 "亚洲最大高尔夫别墅群"。然而此后 25 年间,项目仅开发三期,近半土地闲置,2007 年因囤地被东莞国土局罚款 7920 万元。
即便如此,长实仍笑到最后。2025 年推出的别墅产品,备案价从 2023 年的 6.8 万元 / 平方米降至 3.6 万元 / 平方米,看似降价 62%,实则拿地成本仅 5000 元 / 平方米,仍净赚 38 亿。当地中介透露:"香港客户不知道的是,这些别墅 2019 年就建成了,一直捂着等大湾区规划落地。"
广州逸翠庄园的时间魔法
更魔幻的是广州逸翠庄园。2012 年拿地时楼面价仅 157 元 / 平方米,开发商捂盘 8 年后于 2020 年开盘,售价直接飙升至 1.2 万元 / 平方米。2025 年清仓的尾货,尽管降价 35%,仍比拿地价高出 76 倍。
"这不是降价,是把二十年的利润一次性兑现。" 广东住房政策研究中心李宇嘉直言。对比内地房企 3 年开发周期,李氏家族 "捂地 - 等待 - 抛售" 的模式,暴露了房地产行业最大的灰色地带。
第二章:从 "李超人" 到 "套利者" 的口碑崩塌
港口交易风波:228 亿美元卖给美国?
2025 年 3 月,长江和记拟将全球 43 个港口资产以 228 亿美元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,其中包括巴拿马运河两端战略港口。消息曝光后,外交部罕见发声,称 "将依法审查"。网友愤怒评论:"赚够中国钱就把战略资产卖给美国?"
迫于压力,长实宣布暂停交易,却被曝计划分批出售以规避审查。直至 7 月,李泽钜才表态 "将确保交易合法合规"。这场风波让李嘉诚 "爱国商人" 人设彻底崩塌,港媒尖锐提问:"商人无国界,难道也无底线?"
香港楼盘质量门:钢筋缩水的 "首置盘"
更致命的是 2025 年 5 月的香港观塘安达臣道楼盘丑闻。廉政公署突击检查发现,长实旗下 6 栋楼全部存在钢筋数量不足、直径变细问题,施工方通过行贿监理掩盖真相。被捕的 10 人中,包括长实项目经理和工程顾问公司高管。
"我们花 600 万买的首置盘,居然是危楼!" 业主陈先生愤怒维权。事件曝光时,恰逢李嘉诚抛售大湾区房产,网友讽刺:"内地人买的是他的问题房源,香港人住的是他的缩水钢筋房。"
第三章:港人双城记:住在惠州,上班在香港
一小时生活圈的真相
"7:00 惠州南站坐高铁,8:12 到香港西九龙,9:00 准时到中环办公室。" 这是香港工程师张先生的日常通勤。他以 44.3 万元买下泷珀花园 51 平方米单位,每月高铁月票 1400 港元,比在香港租劏房节省 8000 港元。
但现实不如宣传美好。"周边没有港式茶餐厅,女儿上学要跨境通勤,生病报销要两地跑。" 退休教师陈太吐槽。数据显示,2024 年湾区港人购房者中,仅 37% 实际入住,其余多用于投资。
投资客横扫市场
某港资企业高管一次性购入 10 套东莞海逸豪庭别墅,"700 万一套比深圳湾公寓便宜 90%,等深莞穗城际通车再翻倍卖。" 这种投机行为引发当地刚需不满,惠州购房者王先生晒出二手房报价:"我 2021 年 1.2 万 / 平买的,现在李嘉诚卖 8632 元,我的房子跌成负资产!"
第四章:谁在为资本游戏买单?
银行与政府的暗战
为配合促销,中银香港推出 "大湾区按揭直通车",首付降至 20%,利率 3.7%。但内地银行人士透露:"我们不敢跟进,这些房源产权复杂,部分土地性质仍是工业用地。"
政府不得不出手救市。惠州住建局 7 月 29 日紧急出台 "限跌令",要求新盘单价不得低于备案价 85%,却遭网友群嘲:"李嘉诚早跑完了,限我们本地房企有意思吗?"
被遗忘的建筑工人
在这场资本盛宴中,最沉默的是东莞海逸豪庭的建筑工人。2023 年工资单显示,钢筋工日薪仅 280 元,却要承担 "每平方米少放 3 根钢筋" 的违规施工压力。"我们敢怒不敢言,否则拿不到工程款。" 一位工人匿名爆料。
结语:40 万买的是房子还是入场券?
当香港老人用毕生积蓄买下惠州的 "退休梦",当内地刚需为降价哀嚎,李嘉诚的 400 套房产像一面棱镜,折射出大湾区楼市的荒诞与残酷。这位曾经的 "李超人",用 26 年囤地、3 次降价、N 次争议,告诉我们一个真相:在资本的游戏里,从来没有慈善家,只有精准的套利者。
如今售楼处的横幅 "40 万开启双城生活" 仍在飘扬,但越来越多购房者开始自问:我们买的究竟是遮风挡雨的家,还是李嘉诚商业帝国的最后一张多米诺骨牌?
Powered by 尊龙人生就是博一下下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